夕陽後的黎明-努力走出去 發揚三和
- 木後花絮
- Dec 5, 2018
- 4 min read
田間小路、古道、農田圍繞的三和,好似世外桃源一般。在這桃源裡發生的是傳承的故事,但是要怎麼走出田間小路,拓展木藝是三和正在發生的故事。
林治謙師父說對於下一代的傳承,並沒有要兒子承接下去的想法,兒子喜歡設計就去學習設計,兒子想要追求自己的興趣,就讓兒子去發展,自己的人生自己來去做決定,但若有一天兒子出了社會失敗了,想要回家了,那便可接手三和。三和努力轉型的目標,是怎麼把三和經營、延續至讓人能夠感受到溫暖、感受到生機、感受到希望的地方。時代正在向前進,大溪木藝生存的型態也在改變,若是一直只是做神桌、太師椅的代工是有一定的局限,做代工時是無法對外宣傳三和製作的這件事,更因為侷限而無法讓更多人知道三和,因此三和也要「向前進」,從代工嘗試轉型,轉型為知識與教育兼具的家。
轉型最大的幕後推手就是老闆娘。老闆娘剛嫁入時,對木工的經營並沒有太大的興趣,在民國100年時,三和正面臨經營的窘狀,老闆娘看著老闆身心壓力的夾擊,意識到公公對三和的心血,認為老人家努力的木藝工廠,不應該在他們手上結束,下決心將三和納入自己的責任,幫助三和傳承下去。隨後於民國103年將那份責任轉化為經營事業的心態,開始正式進行轉型。
開始創立屬於三和的品牌形象,工廠空間的整頓、Logo的新設計、工廠的經營型態,由內到外全部重頭發想,也開始架設網路平台FB、IG,想要更接近年輕人,讓轉型的中心思想「推廣三和」得以更進一步。但要走出三和也不能只靠自己,三和接觸文創設計師,將大型木作轉為細木作,設計出符合新時代社會的創意家俱,更在木作中加入現代性的異材質,使單一木調的作品中添增時尚的氣息,生產兼具潮流與美感的木作,並開始接客製化的案子,不再只框限於太師椅的代工,跳脫出舊時代思維,慢慢融入新時代思想的運作模式。對於三和周邊環境,老闆娘與社區媽媽們接觸討論,將環境營造成有趣的木作課程與農村體驗的一日活動,規劃出一系列活動 : 和在地有機農場合作,早上於農場親手種植與認識農作物、中午有社區媽媽教導的米食DIY、下午回到三和體驗,親自製作的小型木作、認識一些木的小知識。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,為的就是透過三和帶動這一切周邊的生機,發展觀光空間,使社區媽媽們的孩子們有返鄉的意願,再來也是三和嘗試不同向外推展的方法。
說到觀光空間,三和與「盲旅」合作,盲旅的團隊在還是大學生時,就與三和接觸,採訪與介紹三和周邊的觀光景點,將小小的三和就空間上做出推廣的第一步。於盲旅的團隊出社會成立公司後,他們更加完善的規畫出自己的一套觀光行程,讓來參加的遊客們都能體驗一趟「未知的旅程」,完全不知道目的地,全由盲旅設計的旅遊行程。而其中一項行程固定安排,就是三和的周邊觀光,與在三和本身的木作體驗,讓三和在社區旅遊之外,更多了一扇通往外界的觀光管道,慢慢不只是單純的製作木製品,而是一步步地往外拓展,尋找多元運行、經營的可能性。
林治謙師傅與老闆娘,用心於木藝,更將他們的用心傳達給所有人,感受到他們對木藝的熱情,而他們的熱情於這些轉型之外,還來自於他們對傳承的執著,在這執著之下他們開始帶出教育,要將三和繼續生存下去的意義包含在教育的面向之中,開課授業、對外演講、產學合作。產學合作方面有健行科技大學與至善高中,教授健行科大學生木製品的製作和設計,一起將三和工廠後廢棄的空間,從無到有的整頓、營造出一個能夠運用的場所,往後那空間將會用旅遊的經營中,用來接待旅客、製作米食DIY的空間、窯烤麵包等。至善高中方面,提供出三和後方的農田,與至善農業相關科系,於農田之中種植農作物,提供出空間,並轉化為教育用地,更完整的整理三和周邊的空間,往後那農作物的空間,將有可能與社福團體合作,做一些社區關懷的活動,未來更加一步的將三和推廣出去,做不一樣的嘗試。而現階段的三和著重於教育,用教育傳承木藝、傳承三和的理念,把三和由代工廠轉型為多面向的教育場所。
三和勇敢面對經營上的困境,並一步步於現實中嘗試,終於找出一條能夠維持下去的方法,雖然轉型的路上還只是沐浴於黎明的鮮嫩初芽,但這也意味著林志謙師傅也像其父親一樣走在草創的精神上,用一個創新的精神來重新打造三和,並同時保留舊有的木藝,將傳承兩個字繼續寫下去,總有一天三和一定還會再壯大,壯大成能夠日曬炙熱陽光的大樹,繁衍舊葉新枝,培育出更多的新枝芽,深耕於此、發揚三和,走出康莊路但同時也帶給康莊路新的氣象。
機械運作的喀喀聲響、空中渲渲飄灑木屑的三和,將會繼續努力轉型下去,使三和的年輪記憶持續下去,一輪又一輪……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