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Blog: Blog2
Search

大溪木藝的起承轉合-草創精神的傳承

  • Writer: 木後花絮
    木後花絮
  • Dec 5, 2018
  • 2 min read

大溪,昔名「大姑陷」為凱達格蘭族「TAKOHAM」大水的意思,後又改為大嵙崁,因水利而取名。大溪以大漢溪為主要源流,與溪水有著濃厚的相互關係,也因溪水而帶動起大溪整個地區的繁榮。

從前輝煌的大溪擁有人民殷勤地開拓、商人洋行的水利貿易,更出過李騰芳等名人進士,但要說到同樣熱絡的木造業,大溪木藝的出現與深根,就必須說到1810年的林本源先生。林本源聘請木匠建築大嵙崁通議第,促使了木造業的扎根,一扎就是兩百多年的歷史延續至今。在這兩百多年的流轉中,大溪木藝,是盛極一時的光輝歲月,上百間的木造工廠遍地出現,上百萬張的神桌、太師椅,一張張的經由大溪出產,有多少的大溪木藝師傅日以繼夜地將精細尊榮的太師椅送出大溪,又有多少的大溪木藝師傅是辛勤汗雨的鑽雕刨木,好像整個大溪飄染於木香之中。

但是上百間的工廠,遍地的開花也因過度的競爭開始慢慢地凋委,同時WTO西化的帶動下,貿易頃向大量的進口,神桌、太師椅的代工數量迅速減少,大溪木藝在內與外的環境影響下,漸漸地走向寂靜與沒落。讓人再度提起大溪時,想到的不再是檀木、桃木華貴的太師椅,而是古色古香的老街……。

林治謙,三和木藝的師傅,三合木藝也是少數現存於大溪康莊路上的木藝工廠。林治謙師傅,經由家族的傳承中,見證了大溪木藝的起承轉和,從其父親林清和先生繼承的一套木器工具草創木工廠開始,走至其大哥時工廠達到最頂峰的狀態,但傳至林治謙師傅時,大環境開始在改變,儘管他的木工技藝再如何的精湛,木造業盛況不再,不如大哥時期繁盛,因此他正努力、堅持著木藝這傳統產業,堅持著當年的那份「傳承」的決心。林治謙師傅用他的雙眼、雙手記著這一切,一步步帶著三和振作起來,於金黃的夕陽光中找到不一樣的希望,帶著希望邁進轉型的冒險道路,利用文創、教育和手作繼續傳承三和木藝。

 
 
 

Recent Posts

See All
融合在地的社區媽媽一日遊-好吃又好玩、滿分暖心

三和木藝在嘗試轉型時,與同在康莊路、義和里的社區媽媽們,一起發想與討論,決定將三和與在地的義和里進行結合,打造出一整套的在地社區一日小體驗。一日遊中分為三階段的體驗 :綠合農場的農務體驗、親自烹煮的米食DIY、小型細木作的手工課程。...

 
 
 
三和的處境與現況

大溪木藝輝煌一時,大量的木製品、木藝品,不斷由大溪在地的木製工廠代工產出,但好景不長曾極一時的光輝逐漸沒落,自從民國六十年WTO開始,西化與進口商品的出現,大溪木製代工的需求、利潤迅速下降,使大溪木製品供大於求,代工廠一間一間的收掉,現今存於大溪的木藝工廠已經所剩無幾,而三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